請用微信小程序<重慶新聞網分享圖制作工具>掃碼
請用微信掃一掃分享
泥文|從桐麻園到白瓦屋
2024-07-05 20:42:00 來源:中新網重慶

  從桐麻園到白瓦屋是我家到外婆家的距離。桐麻園是我家所在地,白瓦屋是外婆家所在地,但它們名字的由來沒有人能說清。

  在我家50米外堰塘的拐角處有一個岔路口,往右順坡順山往上爬,是一條大路。說是大路,實際上也不大,只是兩個人稍側身能過。這條路是方圓數(shù)里鄉(xiāng)鄰趕場、賣糧食牲畜、買油鹽針線的必走之路。因山頂上是鄉(xiāng)政府所在地,不是趕場天走的人也多,這條路可以到外婆家。

  與堰塘平行著往前走,山路大約一公里光景,是又一個分岔路口,在這里,分成了兩條可以去外婆家的路。一條路斜著往下,約100米處是巖口。巖口修有陡峭的直上直下的石梯子。從巖口下去,一直到大河邊,再順著河邊往對面的大山里面走,而后從另一個巖口爬上去,可到外婆家。

  另一條路順山勢走,這條路最近,一般一個小時能夠抵達。但要經過一個很深的山谷,一片很大的森林。每走到此處,心就莫名地被什么東西揪緊了一樣。小時的心或許是這樣,你對什么事物充滿恐懼同時又極力想去接近它,探尋它,大有要揭開它讓人心生恐懼的原因。

  山谷縱深處的懸崖邊,有一座石橋,很大,在方圓數(shù)十里我沒有看到過能與之匹敵的。每次到這里,我必會停下來,爬到石橋邊緣好奇地探出頭去看。石橋兩頭是森林,黑壓壓一片,看不到盡頭,只有兩邊算是視野開闊地,那是溪流的走向。石橋外面是數(shù)十丈高的懸崖。我的好奇就是從懸崖開始的。

  這座石橋不是石拱橋,它是用兩塊巨型條石并在一起搭建而成。其搭建在溪流上、懸崖邊,是從哪里弄來,如何架上去的?我小時候沒想清楚,到如今知識面和閱歷拓寬了,仍然無法想個明白。

  這橫跨寬闊溪流兩邊的巨型石頭,打磨與壘砌的精致,都堪稱一絕。若問它建造的年代,不管是青壯年,還是耄耋之年,沒有人能說得清楚。過橋后,隱藏在森林里的懸崖下有洞,其實已找不到。父母說那里有,我也相信有,更相信它的傳說。

  再向前數(shù)里,在一處崖壁上有人工鑿打的石室,很大,按現(xiàn)在的說法是躍層式的,可容納兩三百號人居住,有領頭人獨居的地方,也有專門的儲物間。究其規(guī)模,那得花費多大的人力、財力、時間才能辟出此等居所呀。據說是古時候兵荒馬亂年代富貴人家的避難之處。要進入此處,只有一條僅容一人攀爬而行的掛壁小路。

  我去石室的次數(shù)不多,原因是太危險了,雖然無知無畏,但看著腳底下的萬丈懸崖,心里還是直冒冷汗。每去一次,我都會觸摸那些鑿打的痕跡。仿佛聽到了工匠鑿打時喊號子的聲音,鏨子手錘與石頭互相拼殺的聲音,那些因為有石室的庇護而酣睡的聲音。而再往前的山頭上,有一個寨子,遠遠能看出它四周砌有圍墻的輪廓。要到寨子上去,那得在山林間攀巖抓藤,繞行很遠,才能抵達。因個子小,膽子小,要花的時間太久,一直沒有去看過。如今那個寨子早已不見蹤影,想看已無法一睹尊容。

  這一條路往來的行人不是很多,但我每走一次,仿佛與古人對話一次。自從離開家鄉(xiāng),外婆離開人世,舅舅在城里買房搬遷到城里后,這條路我就再也沒有走過了。因時代發(fā)展,走村串戶的公路將村莊與村莊便捷地聯(lián)系了起來,那條路已經荊棘雜草叢生,這多少留下了些許懷舊的遺憾。但這也證明了山鄉(xiāng)緊跟時代變化,富庶起來了。

  作者介紹:泥文,本名倪文財。中國作家協(xié)會會員,重慶渝北區(qū)作協(xié)副主席。出版詩集《泥人歌》《我多想停下來》。

【編輯:楊夢逸】